- 主帖回帖
- 207 / 1530
- 在线时间
- 394 小时
- 本人年龄
- 中年(50~55)
- 喜爱年龄
- 青年(18~22)
- 所在地区
- 北京 朝阳
- 同性角色
- 1号(主动)
- 我的身高
- 未补全
- 我的体重
- 未补全
风尘奇侠 Lv3
|
就像有些人生来就是肉食主义者,有些是素食主义者一样——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生来就喜欢异性,有些人喜欢同性。
这只是一种自然选择,你不能因为自己是大多数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恐惧、甚至歧视他们。
今天是国际不再恐同日。这个设立于2005年,致力于性少数社群争取合法权益的主题日,已经得到全球50多个国家相关组织的响应。
之所以选择5月17日,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的这一天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的名单上剔除,同性恋非病理化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正式承认。这一天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界恐同的终结。
国际不再恐同日到来前夕,我们走进郑州的同志公益社团——河南公益先锋组织,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为消除恐同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a
他们的故事——绝大多数人过着双重生活
可朋(化名)的双重生活
在倾听可朋的故事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的名字——《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当然,这部电影与同性恋者无关,但是“双重生活”这个词却是非常符合可朋的现状。
30岁的可朋,有两重身份,一个是小范围的,较为隐秘的身份——河南公益先锋的志愿者;另一个是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身份——一名成功的电器经销代理商。
我面前的可朋,穿着得体,容貌端正,身材高大,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绝对意识不到他的同志身份。可朋的老家在漯河,他没有上过大学,中学毕业就来到郑州打工。
经过10多年的打拼,他已经是一个知名品牌电器的经销代理商。
自从成为公益先锋的一名志愿者之后,可朋就有了两个电话号码,一个用于社团联系,另一个则用于工作和亲人联系。
两个圈子泾渭分明,从无交叉,“我每天都要面对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的角色转换,需要在瞬间完成,难免会有心力交瘁的感觉。”
随着事业逐渐稳定,年纪渐长,可朋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来自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父母简直每天都在打电话催我结婚”。
可朋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在传宗接代观念严重的父母眼中,儿子结婚生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完全无法接受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妈妈甚至说,你只要结婚生个孩子,我来带,你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们不管。”
不久前,盼着抱孙子的妈妈给可朋下了最后通牒——两年之内必须结婚,否则就在老家给他找个农村女孩结婚,等到生了孩子,可朋才能离开。
“想起这件事情,我就非常焦虑,甚至不敢接爸妈的电话。”他说。
今年春节初六那天,河南公益先锋组织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到访者,一名50多岁的中年女士。
这位女士一进门就忍不住失声痛哭,原来,就在春节期间,她发现了儿子小浩(化名)的性取向。
23岁的小浩是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在春节放假回家期间,妈妈偶然看到了他的一条短信。这条短信措词非常亲密,让妈妈崩溃的是,发信人的备注居然是“老公”!
在妈妈的逼问之下,小浩只好承认,自己从初中起就喜欢男生,上大学之后就交了男朋友,现在在北京和男朋友同居。
妈妈无论如何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我儿子怎么会是同志呢,之前一点先兆都没有,我从来没有觉察到他有任何这方面的倾向啊!”
公益先锋组织的志愿者陪着她聊了2个多小时,但最终,小浩的妈妈仍表示,不能接受儿子的性取向,“我只希望儿子健康,但没法接受他的男朋友。”
为同志的父母家人做心理疏导工作,是河南公益先锋组织的日常工作之一。但连志愿者自己都承认,“这种心理疏导收效甚微,我们之所以能在这里心平气和地谈论这个,是因为事情没摊到自己头上,坦率地讲,我们都没勇气‘出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