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帖回帖
- 1486 / 9699
- 在线时间
- 7855 小时
- 本人年龄
- 未补全
- 喜爱年龄
- 未补全
- 所在地区
- 同性角色
- 未补全
- 我的身高
- 未补全
- 我的体重
- 未补全
总版主(A)
|
记者近期对我市的“同志”族群进行了秘密跟踪采访,得以窥见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存、心理状态。
重庆“同志”群落的活动与北京、上海及沿海一些城市相比要稍晚一些,特别是我市一些“同志水吧”的出现,不过就是近两年的事。据圈里一位曾姓的“老前辈”介绍,以前,我市“同志”的聚会场所多集中在车站的报栏、公共厕所和渝中区的某些天桥上。大部分素质不高,年龄也比较大,这些人已经开始被大多数圈里人所瞧不起,而且也是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
大约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市开始出现了一些“同志水吧(酒吧)”,大部分“同性恋者”认为,这实际上体现了城市文明的进步,使“同性恋圈里人”可以有一个文明的交流情感的场所,而且不会影响他人的生活。“水吧”里面气氛非常融洽,更像是一个生日Party。
“同志”现身 剖析本我
曾在重庆某高校任教的“同志”夏先生说,他们作为特殊社会群体,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比普通人更为艰难和痛苦,社会不应该把他们作为异类孤立起来。夏先生称,在性取向发生偏差初期,绝大多数“同性恋者”都是非常痛苦的,他们怀疑自己、甚至痛恨自己。由于不能告诉父母、亲人、朋友,一些人甚至到了二十好几才开始逐渐清楚自己的生存状态。
夏最后说,自己属于先天型的“同性恋”,这种人终生倾慕同性,目前医学界尚不能使之改变。虽然有一些方法可以让其对同性产生短暂的厌恶,但却不能根治,而且这些治疗方法(例如摧吐法)极其痛苦,极不人道。
“同志”族群的文化观
许多“同志”在对自身有一定清醒认识之后,更加渴望社会和亲人、朋友对他们的理解。
同性恋者蒋某刚刚参加工作,据他称,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是“同性恋者”,像苏格拉底、莎士比亚、洛加尼斯等等。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道德伦常、传宗接代的观念积淀十分厚重,许多年来国人对“同性恋者”的看法缺乏科学性,认为这是一种下流、堕落、肮脏的行径。其实“同性恋”问题在中国是古来有之,成语“断袖之癖”就是形容“同性恋”的。
同性恋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理解。国内这几年有了《霸王别姬》、《春光乍现》等获奖的反映同性恋的大作。现互联网上的一些健康的“同志主页”非常专业和精彩,中国最大的“同志网络”boysky.com更是国内“同志”的精神家园。
[重庆晨报 张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