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注册|找回帐号|登录帮助

9639|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性] 同性恋是遗传还是后天形成的

[复制链接]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1楼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6-09-05 19:46发布于 09-05 19:46 较早前 |只看该作者
香港的同志团体一直声称同性恋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性倾向不应受到歧视。他们甚至要求制订《反性倾向歧视条例》,防止同性恋者的「权利」被「剥夺」。究竟同性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呢?本文尝试从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同性恋的起源问题,并深入检视一些支持同性恋天生论的遗传学、产前神经激素、神经解剖学等方面的「证据」,盼望能减少和纠正一般人对同性恋起源的误解及不正确观念,引发这方面更多的讨论,从而让大众对同性恋有更全面的认识。

同性恋的起源

甲,生物学对同性恋起源的解释

1. 遗传学的证据

A. 简接的基因研究

虽然同性恋与家庭有关,但这并不表示同性恋是遗传的。很多遗传学家对同卵双生儿及异卵双生儿进行研究,试图证明遗传基因跟同性恋有关,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Bailey和Pillard的研究(1991, 1993)。他们在同性恋社群中找出一些有双生兄弟姊妹的同性恋者,调查他们的双生兄弟姊妹的性倾向。报告指出男性同卵双生儿(Identical Twins)的一致比率注一是52%,即 52%同卵双生儿两兄弟都有同性恋偏好,男性异卵双生儿(Fraternal Twins)的一致比率是22%,女性同卵双生儿的一致比率是48%,女性异卵双生儿的一致比率是16%。

Bailey和Pillard的研究有一令人关注的地方,就是他们在一些支持同性恋的杂志及小报刊登广告招慕双生儿。同性恋者为了这项研究能出现一些对他们有利的结果,于是有同性恋双生兄弟姊妹的同性恋者便很愿意参与研究,而没有同性恋双生兄弟姊妹的同性恋者便不大愿意参与,样本偏误(Sample Bias)因而出现。

Bailey之后所作的研究有力地推翻初期的研究结果。他获准向在澳洲双生儿登记处登记了的双生儿寄出问卷,调查他们的性偏好及性经验。Bailey这个研究(Bailey, Dunne & Martin (2000))的结果,男性同卵双生儿的一致比率是20%,男性异卵双生儿的一致比率是0%,女性同卵双生儿的一致比率是24%,女性异卵双生儿的一致比率是10%。

上述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初期的研究明显出了样本偏误,它们亦令人质疑遗传因素对同性恋的形成有多大影响。Bailey和他的同事承认新的研究结果未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遗传因素对同性恋倾向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看法。换句话说,遗传或许并不是同性恋形成的重要因素。

B. 直接的基因研究

Dean Hamer和其它研究员做了一个研究(Hamer, Hu, Magnuson, Hu & Pattatucci, 1993),他们声称即将发现「同性恋基因」。研究员先订下一个假说,认为有多种类型的同性恋,其中一种能通过母亲的基因(即X染色体)遗传给下一代。他们从一个爱滋病治疗计划挑选76个男人,这些男人都有同性恋兄弟,他们的母方家族大多有同性恋倾向,而父方家族则没有。研究员检查这一群男人的X染色体,发现40对同性恋兄弟中,33对兄弟的X染色体某区域的模样是相同的,远高于预期的随机并存水平(Random Concurrence Level),研究员便假定这区域涉及决定人类的性倾向。

根据Stanton & Yarhouse(2000),Hamer的研究有其问题和限制。首先,其它研究队进行相同的研究,可是不能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其次,Hamer和他的同事并非找到「同性恋基因」,因为他们所指的「同性恋」不是一般的同性恋,他们只能从某一类男同性恋者发现这染色体标记,而这些男同性恋者都有一个同性恋兄弟,并且他们的家族出现了强烈的「母体传递」(Maternal Transmission)。事实上,两兄弟都是同性恋者的情况并不普遍,我们亦不知道有这种母体传递的男同性恋者的数目有多少。最后,研究员发现这种染色体标记并不是引致同性恋的必需的(Necessary)或足够的(Sufficient)条件──有这染色体标记并不表示就是同性恋者,所以不是一个足够的条件;没有它又不表示就不是同性恋者,所以不是一个必需的条件。

Jones和Yarhouse(2000)指出,如果Hamer的发现是可靠的,可能表示了一些染色体标记能够使人发展出某种性格、性情或特征,而这种性情或特征成为了部份同性恋者被同性吸引的原因。这些染色体标记并不会决定人的性倾向,它们只能够使人有较大的机会发展出同性恋倾向,间接引致同性恋出现。

2. 产前神经激素假说(Prenatal Neurohormonal Hypothesis)

Ellis和Ames (1987)根据他们的动物实验结果,提出怀孕期的第二至第五月,胚胎受到多种性激素刺激,性倾向便从此定型,但是人类的情况不一定和动物的相同。Money (1987)认为单凭怀孕期的激素作用,并不足以注定一个人永远是同性恋者,还要考虑他/她的成长经历,况且,没有证据显示所有同性恋者都受到产前激素作用的影响。产后激素的研究指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激素成份和生理结构都没有明显的分别。

3. 神经解剖学(Neuroanatomy)的证据

Le Vay (1991)对尸体进行检验,发现同性恋者的INAH-3(脑部一种组织)较一般人细小。这个发现带出多个问题。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出了严重问题。首先,他只检验了35具尸体,这数目对于进行研究实在是太少了。另外,LeVay按着死者的医疗记录来分辨他们的性倾向,凡医疗记录上没有被注明是同性恋者的人士,便被列为异性恋者。其实,接近一半死者的性倾向是不明确的。还有,爱滋病病毒及爱滋病疗法均可能改变INAH3的大小及形状,我们不能肯定他的研究结果是跟同性恋有关还是跟爱滋病或其疗法有关。最后,研究员无法确定是细小的INAH-3导致同性恋倾向,还是同性恋倾向导致INAH-3出现变化。

乙,心理学对同性恋起源的解释

Bieber (1976)根据他的临床经验及对一百个男同性恋者的调查,提出男人成为同性恋者,是由于童年的成长受到严重干扰。这些男人的爸爸可能对他们漠不关心、又常常拒绝他们,他们心中便暗暗渴望跟男性有亲密的关系。他们的妈妈可能太过爱护他们,甚么都过问、甚么都管束,以致他们不能建立完整的男性身份(Male Identity)。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行为假说(Behavioral Hypotheses)指出,一个人童年的学习经验(包括性经验)塑造出他/她的性倾向。一个曾被同性恋者性侵犯的儿童,可能会将那次经历作为日后性幻想的依据,并且将自己介定为同性恋者。

Storm (1981)指出性倾向通常在青春期确立。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般都在青春期才有较多接触机会,男孩子的性欲这时候开始旺盛,能有助他们发展出异性恋倾向。但是,男孩子的性欲如果过早旺盛,他们有可能将身边的同性朋友作为对象,发展出同性恋倾向。女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较低,因为她们的性欲较迟才旺盛。

丙,社会学对同性恋起源的解释

Kinsey等学者(1948,1953)认为,童年如果有深刻的性经验,那个经验会有重复的倾向。如果那是一个同性性经验,则日后很可能发展出同性恋倾向。

Bell等学者(1981)做了路径分式(Path Analysis),发现「童年性别不协调」(Childhood Gender Nonconformity)是男性成年性偏好的重要预兆。他们又认为成年同性恋倾向的发展,性感受比性活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Van Wyk和Geist (1985)进行了路径分析,发现青春期后期的社交经验是成年同性恋倾向的重要预兆,青春期的经验会被带进成年阶段。他们认为样貌长得有点像异性的儿童,可能会以为自己是个同性恋者。如果这些儿童受到同性同伴排斥,他们日后可能不会对异性产生兴趣。Van Wyk和Geist又指出,儿童的性嬉戏如果太过分,如涉及手淫、口交、性交等,这些经验都会形成性兴奋和性满足,导致儿童继续幻想和参与同性的性行为,使到成年发展出同性的性偏好。

不少人都认为女同性恋者的关系是基于情感而不是情欲,心理治疗事提出女同性恋关系有「融合」的现象。Briar Whitehead (1996)认为女同性恋者对自己的女性身份(Female Identity)作了防卫性的拒绝,以致她们从与同性伴侣的亲密关系寻找弥补或补偿。所以,在女同性恋者关系的表面「融合」里,蕴含着对自我女性身份的抗拒。

Moberly (1983)说儿童如果在幼年时遇到特别事件,以致他/她对同性父母的依恋受到破坏,他/她的性别身份认同和角式模仿会因而受到妨碍注二。由于他/她对同性父母的需要──就是爱、依靠和认同──仍然存在,这些需要如果被厌恶和敌意情绪充斥,便会产生「同性矛盾情感」(Same-Sex Ambivalence),这种情感会流露在和同性伴侣的关系中,出现同性恋情况。关于女同性恋者的童年和青春期的研究结果都引证了Moberly的论说,并且指出女同性恋者通常和男性有很恶劣的关系。

Bell, Weinberg和Hammersmith (1981)从多个研究发现,女同性恋者和妈妈的关系通常都较一般女性恶劣。Nicolosi (1991)认为儿童跟同性父母不和,会使他们融入同性群体时出现困难。女同性恋者回忆童年及青春期跟同性同伴的关系时,通常会感到很痛苦。Bell等学者(1981)认为「童年性别不协调」──觉得自己跟同性同伴「不同」──是女性日后发展出同性恋倾向的第二重要预兆。

Briar Whitehead (1996)指出很冷漠和很粗暴的男人都能够令女人失去异性恋的兴趣。女人如果曾和男人有恶劣的相处经验,或曾被男人性虐待,她们很可能选择同性恋。Van Wyk和Geist (1985)发现有些女孩子被其它女性抚摸后学会了手淫,并且发展出同性恋倾向。她们长大后表示只有女性能够在性方面吸引她们。Bell等学者(1981)的路径分析显示,女同性恋者与母亲的恶劣关系、童年性别不协调、以及青春期与同性的性行为都导致成年出现同性恋倾向。

七,总结

盼望以上关于同性恋成因的探讨──它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能够让读者对这课题有一整全的概念。遗传学家对基因的简接及直接的研究都出现了不少漏洞,他们不能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任何结论。遗传学的权威学者质疑这些研究的正确性(Cameron, et al., 1996, p.396),并指出生物学现在还没有充分论据建立同性恋倾向是与生俱来的理论(Byne & Parsons, 1993, p.228)。直到现在,各项研究报告还未能让生物学发展出任何性倾向理论,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生物学科研结果仍不能确立任何结论,换句话说,生物因素不会「导致」同性恋,它亦不是在生命初期便被注定了的。

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同性恋倾向的发展起着更重要的作用。Byne和Parsons(1993)就性倾向提出一个「互相作用模型」(Interactional Model),他们认为基因能影响人的个性发展,而人的个性则影响他/她怎样面对还境,性倾向就在他/她成长时显露出来。Anne Fausto-Sterling(1985)指出一个行为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导致的,生物因素虽然可以影响行为,但行为亦能反过来改变人的生理机能。Ruth Hubbard(1990)观察到社会对恰当性行为及性活动的规范,几乎能够对身体每个系统都构成影响。这些发现都指出基因或许能影响同性恋倾向的形成,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同性恋倾向的发展起着更大的作用,而人的同性恋经验及行为亦能导致他/她的生理机能出现变化。

点评

都有可能  发表于 04-09 09:41 较早前

布衣平民 Lv1 Rank: 1

[ 2楼 ]
发表于 2006-09-06 09:39发布于 09-06 09:39 较早前

支持

这是学术探讨的内容。了解了解

点评

先天为主,后天为辅!  发表于 06-03 20:09 较早前

仗剑天涯 Lv2 Rank: 2Rank: 2

QQ

[ 3楼 ]
发表于 2006-09-21 17:19发布于 09-21 17:19 较早前
专业的分析~~~~~

点评

先天为主的!  发表于 06-03 20:10 较早前

仗剑天涯 Lv2 Rank: 2Rank: 2

[ 4楼 ]
发表于 2006-09-22 00:32发布于 09-22 00:32 较早前
专业的分析~~~~~

点评

早就知道基因决定的!  发表于 06-03 20:10 较早前

仗剑天涯 Lv2 Rank: 2Rank: 2

[ 5楼 ]
发表于 2006-09-24 16:18发布于 09-24 16:18 较早前
太专业的分析了

点评

基因决定的!  发表于 06-03 20:10 较早前

仗剑天涯 Lv2 Rank: 2Rank: 2

[ 6楼 ]
发表于 2006-09-27 16:31发布于 09-27 16:31 较早前
不明白

点评

同性恋是先天为主,后天为辅,而且还有可能是遗传的!  发表于 06-03 20:11 较早前

微商

版主 Rank: 9

[ 7楼 ]
发表于 2006-10-08 23:23发布于 10-08 23:23 较早前
我想,同性恋多是后天因素形成的多吧?!!

点评

不是!同性恋是先天为主,基因决定的!  发表于 06-03 20:11 较早前

仗剑天涯 Lv2 Rank: 2Rank: 2

[ 8楼 ]
发表于 2006-10-16 08:17发布于 10-16 08:17 较早前
我同意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

点评

基因决定的,先天为主,而且很大的可能会遗传!  发表于 06-03 20:11 较早前

布衣平民 Lv1 Rank: 1

[ 9楼 ]
发表于 2006-11-22 19:56发布于 11-22 19:56 较早前
又学一招

点评

先天决定的!  发表于 06-03 20:12 较早前

风尘奇侠 Lv3 Rank: 3

[ 10楼 ]
发表于 2009-03-11 10:16发布于 03-11 10:16 较早前
先天也有

后天也有.

点评

先天为主,后天为辅!还可以遗传!  发表于 06-03 20:12 较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