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帖回帖
- 3 / 156
- 在线时间
- 47 小时
- 本人年龄
- 青年(22~29)
- 喜爱年龄
- 中年(50~59)
- 所在地区
- 未补全
- 同性角色
- 1/0/69
- 我的身高
- 未补全
- 我的体重
- 未补全
仗剑天涯 Lv2
|
总有这样的时间,让我们“休眠”许久的心绪,再次集中爆发。那些不忍再想起的画面和人,无情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划过。我们无法控制。时间消化着它们,提炼着我们。65岁的王诗安老大爷退休后,志愿来到绵阳市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工作,他说,他心里始终有一个结,“这是意义的所在。”
这个结就是“守望”,守望故去的亲人,守望那段历史。在来指挥部工作之前,王大爷在遗址做守护者,日夜巡查遗址的每一个角落。“5.12大地震我失去了20几位亲人及朋友。对于这段历史,我有必要发挥余热。让后人记住。”王大爷现在的工作内容是安全监管,已不需要再去巡逻守夜了。“我舍不得离开那个遗址。”王大爷说,现在机关单位都很缺人,年富力强的,在5.12地震中死了很多,“唉,一场地震,县城法院43个干警死了31个,公安局派出的干警,9个死了7个。”新北川的企事业单位断层现象突出。不得已,王大爷调离了原来的岗位,来到这里。“我每个月都会去遗址看看,尤其是清明节和5.12纪念日这段时间。”
下午六点,王大爷拉下窗帘,准备下班。又是一年清明节,一个多月后,还将迎来5.12汶川大地震五周年。“我很孤独。”王大爷说这段时间,心里是最难受的。“以往的清明节,大家都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去祭拜祖坟啊,烧点纸啊。地震之后,我们需要祭奠的更多。”王大爷打算明天去遗址一趟,赶清明节之前人少的时候,去祭奠一下遇难的亲人和朋友。
老北川县城入口处不远的山坡上,有一个地方叫做“望香台”。地震之后,由于道路不通,遗址区也不允许进入,所以很多的祭祀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之前在这里遥祭,后来道路修好了,遗址建立起来!”王大爷说,在遗址区里还建立了集体墓地,不过,更多的老北川人,会直接到自己亲人朋友大致遇难的地点做祭奠。“我每次来会去两个地方,那里有我的侄儿、孙女,还有我亲家两口子。”
进入遗址区,很多上点岁数的人,都认识王大爷。“王叔!王叔!”大家纷纷和王大爷打招呼。王大爷到了一个熟人处买了些祭祀用品,准备到亲人的遇难地点祭奠。“我以前在司法局负责管理档案的工作。4月30日我才把退休手续办妥。工作几十年,终于轻松了,没想到遇到了地震。”王大爷一路上想起了很多。一周年的时候,他从成都回到北川,一方面补办证件,一方面祭奠逝者。一路上,只能看到很少的老面孔,“在北川,圈子就那么大,人人都认识。”而今很多人就这么走了,“想到这些,我确实很多时候彻夜难眠。”老县城遗址对于王大爷来讲,太重要了,这里承载的不仅仅是哀思。
由北川老县城、唐家山堰塞湖等区域组成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遗址核心区,总面积91.1平方公里,是全世界地震灾难破坏最严重、次生灾害最全面、原貌保存最完整、遗址规模最大的地震遗址。这里曾是许许多多老北川人的家。从家到地震遗址,这种转变不过短短一瞬。走进遗址区,按照王大爷的话来说,“就是回到历史”。
王大爷来到由山体滑坡所留下的碎石堆上,祭奠他的亲家两口子。“这脚底下之前全是房子。”王大爷点燃蜡烛说到,山体滑坡,这里一下子就覆盖完了,“尸首都找不到”。王大爷家离这里稍远,在六楼,地震的时候,整体没有散架,但一二楼没了,三楼直接跟旁边的山坡平了。王大爷从变形的防盗门里爬出来,“很多人在叫我,因为都认识我,叫我救他们。”连拉带拽,王大爷和幸存的其他几位邻居救出了许多人。
远处一幢幢破损的建筑物,让王大爷感慨良多。亲家遇难的大致位置,在原来新华书店大楼,现在剩下了半截儿。“来看看你们。”王大爷嘴里轻声地说。纸钱在身前燃烧着,惨烈的画面在王大爷脑海里浮现。“很多人是疼死的,因为实在救不了。”王大爷说,有一家是杀猪的,两口子的娃娃很乖,地震的时候压到了腿。由于当时还没有重型机械,孩子出不来。“没人敢拿杀猪刀斩断!”孩子叫了三天,没了。
祭奠完了亲家,王大爷走进老县城新区遗址地。入口处,有北川老县城的震前震后对比图。王大爷伫立在图前,静默许久。“每次看到这图,我就想起我地震的时候,所经历的那些。”王大爷说到,地震那天,孙女没有像往常一样午休,而是给他拉小提琴,“7岁的孙女很懂事,每次都主动洗碗,我在沙发上打算休息,她跑过来说‘爷爷,我给你拉琴吧。’”一直到了两点钟,孩子担心迟到,放下琴抓起书包就走了。20多分钟后地震了。“从家到学校10来分钟。我当时晃晃悠悠从家里的窗户远看学校,什么也看不到了。”王大爷边说边向孙女遇难的地点走去。
来到孙女的遇难地点前,“这里离侄儿的遇难地点也很近,就一并祭奠了。”王大爷边说边点燃蜡烛香火,“我去寻找孙女的路上,经历了太多我这辈子不能忘记的事情。”王大爷说,在一个火锅店前,一幢房子塌了,砸死很多人。“路挡住了,要想走出去,只能从死人身上走。”王大爷说他实在没有办法,“太残忍了”。后来,到了学校,一看只剩下楼顶了。“我知道,孙女没了。她在一楼上课。”王大爷说他永远忘不了那场景。
离孙女遇难的地点不远处,就是老县城新区的遗址群。“侄儿是在救援的时候,在道路上被石头砸中的。现在这条路已经拓宽了,石头也清理了。”王大爷继续往新区走去。新区街道紧凑,每一个角落都还能依稀看到过去生活的影子。
遗址区内,几乎所有单位、企业的牌子都被原样保留了下来。“很多年龄小一点的,并不知道这里的故事。”王大爷说,在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对整个县城了如指掌。来到这里,“祭奠只是一部分”,王大爷“看的是过去”。新北川虽已挺立,但老北川那过去的“热闹劲儿”,那种“人气儿”,可能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清明也好,5.12纪念日也好,除了祭奠时的悲痛,还有另一种人生的沉重笼罩着他。
“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王大爷在遗址创建之初,便参与到了看守遗址的工作中。他认为这样做是必须的,“这里有太多东西值得我尊重。”那个时候,夜班巡逻,两到三人一组,从老县城遗址入口开始,转个圈,“一晚上要走7圈”。在岗哨处的树木上,设置有签到感应器。“路过这里,就去签到。”王大爷指着感应器,“现在这个还在用,我还想巡逻,感受一哈!”
祭奠的事情做完了,王大爷想去看看当年一起巡逻的老搭档。在巡逻的队伍里,王大爷是胆子最大的一个。“我不相信什么鬼,尽管很多人说有。我觉得,作为守护遗址的人,我又是老北川人,我是在为‘他们’做事情,当然,也是为我们自己为我们后人做事情,我心里不怕,‘他们’应该明白。”
曾经的搭档袁大爷一见到王大爷,便热情的寒暄起来。袁大爷今年62岁,目前仍坚守看护遗址的岗位。二老亲如兄弟,袁大爷更是拿出签到用的感应器和王大爷开起了玩笑。“我们晚上值班,有时候听到门窗‘啪啪’响,他就害怕。后来经常性的,我就搞点小酒和花生,在街道边喝起来,边喝我还边对着周围说‘兄弟伙,一起喝点哇?’渐渐的,大家都没有了那种恐惧感。”王大爷边说边拍着袁大爷的肩膀,要他多注意身体,没事就来家里喝酒。
从遗址区出来的路上,王大爷遇到了执勤的安保同事。清明节期间,安全监管、排除安全隐患的工作尤其重要,尽管今天王大爷是来祭奠逝者的,但依然没有忘记本职工作,和同事在路边探讨了起来。
回到新建的小区。一路上人很少。王大爷看起来有点疲惫。上楼的时候,他说他很幸运,现在还活着。过去的生活走了,过去的老朋友,很多也走了。“珍惜现在的一切、为逝者为后人守望遗址”是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唯一信念,“这是我心里的“结””。
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准备饭菜,等待家人团聚。目前,在王大爷的新家里,只有三样是原来老县城旧家里的物件:电视、冰箱、桌子。新生活早已铺开,而这三样物件的意义,就是“时刻记住那段历史”。
大儿子和他的妻子在经历过女儿遇难的剧烈疼痛后,也走出了阴霾,再次生育了一个儿子。如今,小孙子是王大爷最在乎的人,“我所做的事情,其实也是为了他,像我小孙子这一代,他们长大后,一定要还能看到遗址,知道这段历史。”
王大爷在为家人准备着晚饭。两个儿子每周都会来那么一两次,和老人聚一下,吃个饭。清明节的时候,王大爷还计划着一大家人再去遗址走一走,看一看。
王大爷在为家人准备着晚饭。
王大爷一家人聚餐。清明节总少不了悲伤,但不全是悲伤。王大爷说,关于地震的故事,两天两夜也讲不完,那是他这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而回忆的重量,有时候在寻找到意义时,更能够深切感知。这“意义”,按照王大爷的说法,就是“保护好遗址,供世人瞻仰祭奠。”虽然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巡逻守夜,但他不会离开这里,“很多地方,给我的工资还是很可观的,我没去。我就是想完成我内心的心愿,把遗址的工作做好,对得起这些离开的人。”
来源:腾讯大成网 |
本帖含有图片或附件等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