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帖回帖
- 14 / 2454
- 在线时间
- 1117 小时
- 本人年龄
- 中年(50~59)
- 喜爱年龄
- 无年龄要求
- 所在地区
- 海外 加拿大
- 同性角色
- 精神恋爱 其他
- 我的身高
- 未补全
- 我的体重
- 未补全
风尘奇侠 Lv3
|
[ 2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21-07-14 10:44发布于 07-14 10:44 较早前
随手在网上点开这篇小说:室友。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着一股脑儿地从头到尾读完,非常惊叹作者的写作功底,用白描的手法能够把一个俗不可耐的中同故事描述得动人起伏令人感叹唏嘘,让我读后掩卷冥思。
小说中描述的人物似乎都是读者所熟悉的身边的打工的同事,寻常邻居长辈,周围好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故事的地理位置并没有明确,似乎设置在珠三角的工业开发区,但模糊的地域性丝毫不影响小说中呈现的在日常工作环境中所具有的共性,甚至完全可以照搬到国内的任何一个工业开发园区或一个二三线的城市。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一些平常工作生活琐碎来展开,作者就是在一个平实性的基调上工整规矩地搭建故事框架,情节的发展时刻围绕着杨海晨和周源的相识相认,相知相恋,相恨相别,相依相怜,没有繁缛的旁支末节,所有出场人物也是紧紧围绕这两位主人公。这样的写作稍不留神就简化成一个普通的同志故事或情感叙述,可作者以其对人物性格的通透理解并以其娴熟的叙事功底,以文学的形式艺术化地展现了一场情感的历程,整部作品充满着艺术的感染力和人文主义的精神。
往往同爱小说或故事里总是同男如何主动对直男出击,但这部男男同爱小说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从直男周源角度出发,描述一个直男是如何被同男所吸引,让原本过着正常同男生活的杨海晨陷入与直男周源的畸形爱恋,令我最惊讶的是,作者并没有奇思妙想,也没有天马行空,通过严谨的情节构思和层层铺垫给与这场恋情足够的理由和充分的条件,令我饶有兴趣去细细揣摩作者对于这部小说的构思框架和具体描述。
在情节交待和线索发展上,作者灵活巧妙地运用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让整个故事描述显得错落有致,轻重并兼,衔接自然。但是作者在情节展开同时,让小说中所出现的其他人物为情节展开安置一个又一个伏笔:
比如杨海晨有个能算是男朋友的伙伴已婚男丁浩峰,把他在小说中安排在分手的故事情节,是为了非常重要地点出杨海晨“始终对已婚男人有点抗拒”的心态,最后杨海晨狠心了断关系时与丁浩峰发生争执,周源出现试图帮杨海晨解围而引发丁浩峰对他们关系的误解,而这个误解让杨海晨对周源坦白自己的性取向。对于直男周源一时无法理解,但周源仍然愿意与杨海晨往来。这样一个非常自然的启承,把情节推至“出乎意料地,他们居然比之前还更要亲近一点”。
而周源女友婷婷这个角色,一是为了交待周源是直男的身份,但小说点出了一个周源没有与婷婷相处下去的极其紧要的因素,就是“性”!婷婷本身对性并不很渴求,这也是周源跟方相婷永远无法在床上彻底配合的原因。”这就留了一最个重要的依据让周源依旧会念及杨海晨,那就是以后两人之间产生的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于彼此的性默契,尤其是男人完全是下半身决定脑袋的动物,这样就可以让作者有进一步的理由让周源去开拓对杨海晨的感情,
对周源的母亲,小说中一方面写到她的不幸流产使得在周源觉得生活里缺少一个弟弟,心中一直渴望有一个弟弟,从而以后遇见杨海晨产生一种像对弟弟的亲近感,“一心一意的对杨海晨好,把他看作自个弟弟,疼他疼得比疼自个的女朋友都要厉害"。小说另一方面又写到周源从小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拉扯大,让周源从心底有着传统观念孝顺孤老,最后奉母成婚。
而最后能成功坐正周源人妻的高源,作者似乎更着重刻画在其朴实的外表下的世故和手段,把这段世俗婚姻描述得更能反衬周源于杨海晨之间感情的单纯,让读者反而为周源与杨海晨无法相伴一生而惋惜。
小说头尾呼应,从人生如初见的少年时代“杨海晨早就跟周源打过照面了”作为小说的开头,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当杨海晨又看见周源在黑暗中寒风里等待他的身影时,又重复那段对周源“光著膀子蹲在自家楼下啃西瓜”最初印象,把感情的沧桑感和时空感悄然无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小说的开头处,廖廖几个段落的叙述就直接交待了杨海晨与周源的家庭背景和杨海晨从青少年时期已经形成自我认知的性取向,再以杨海晨的读书就业经历作为过渡引出小说的核心人物关系:杨海晨与周源成为了室友。这是第一次点题“室友”是基于杨海晨与周源最初的相处形式。
然后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却是清清楚楚地交待一些工作情况和同事关系,简简单单地勾勒出生活工作地环境和大时代的背景,然后通过同事老彭的聊天引出杨海晨与周源彼此交情的渊源,从而引出"有了这次的相认,杨海晨跟周源两人的关系是比从前密切多了" 。
一个故事的底架搭建好了,在如何展开故事情节的环节上,令我感到兴致昂然的是作者把切入点放在直男周源如何迷恋上杨海晨,直接以周源的内心世界展开去描述。
比如杨海晨东莞出差周源陷入相思这个情节,作者把周源如情窦初开的内心骚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了加强这种烘托这份情愫,作者设计了一个深夜等电话的场景:周源那天坐在床上等杨海晨的电话,等到快十二点了终於熬不住,迷迷糊糊睡了过去。大概半夜三点,他醒了过来,瞄瞄手机,杨海晨始终没给他拨电话。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忽然感受到了甚麽是精神折磨。他盯著电话看了好久,最後心虚的按了几个号码,再一口气拨出了那个电话。电话接通了後,他突然紧张起来。他心里知道杨海晨不会看到他自个的号码,不会知道电话是他拨的,可他的心还是突突的跳个不停。周源把手按在自己胸口,他觉著自个真不正常,太不正常了,不就一个铁哥们嘛,不就一兄弟嘛,他至於这样子吗?一天没听见人家的声音也不安心?
完完全全地精准描述!我是有着深刻体会,想必有同样经历的人完全可以感受到的。
那么对于同男杨海晨是如何接受周源的这份好奇心的追求,作者用了一个间接描写通过同事老彭对杨海晨讲述周源的家事,用对话形式表现出周源如何看重杨海晨这朋友的。真如旁观者清,可想而知当杨海晨从旁人口中听到周源在别人面前“提起你,夸你啊,那眼神,妈的,多神气啊,像跟你有亲似的。有谁能让他这样过呀?”于是自然而然一笔带到”杨海晨听罢,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心中则泛起一种温暖的感觉”,这样为杨海晨接受周源奠定一个自然而妥帖的基础。
一场一个直男与一个同男的爱情,作者有着足够的耐心来酝酿,但呈现的不是一场风暴,而是涌动的暗流,每一段感情变化,都细腻的描绘一段踯躅徘徊的过程。
首先铺开直男周源对同男杨海晨的疑惑和好奇的视角:比如杨海晨对周源坦白性取向后,对于已经有女友婷婷的周源来讲始终没办法理解,两个男人,怎能有那种感情呢?杨海晨好端端的,怎麽就会变成个喜欢男人的呢?那么心理描写有了,作者再安排一个叙事情节让周源无意在夜晚的马路上看到喝醉的杨海晨与男友大熊亲昵,于是作者开始集中加深对周源的心理变化的刻画:“那是周源第一次看到两个男人亲吻。周源在此之前并不知道两男人也能吻得这麽缠绵,他简直震惊非常”。
对周源作者是铺开着写,而对杨海晨却是收着写,把杨海晨的在没有坠入情网之前刻画得非常理智,只是希望与周源的关系保持得如同亲密的兄弟,因为对于同男杨海晨心里一直认为周源是直的,可就是再讲义气的人,也不可能半点对同性恋排斥也没有吧。
这样作者把周源与杨海晨相知相恋的过程设计成一段误解接着误解的曲折经历,对于杨海晨来说“世上始终不可能有能坦然跟同性恋相处的直人”,而对于周源则陷入一种迷茫和委屈,因为杨海晨事事忌著他。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展开这种误解的纠葛,直至巅峰路旋,柳暗花明,通过“搬离宿舍”这个情节作为彼此的和解的锲机:杨海晨坦白:“其实也不是真的想搬走”;而周源更表明“我其实真不介意你那方面的事情”。
真当我以为周源与杨海晨的关系发展几乎已经水到渠成为男人的下半身运动,但作者还是没有踩足油门去推动这个进程,而是更深入一步去探究细节来表述感情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举动能代表一种情感的流露呢?作者选择的是亲吻,从由冲动产生亲吻的欲望一直描述到亲吻的带来柔情蜜意:
一个简简单单的亲吻对于直男周源,“他心中一动,居然泛起一种无可抑制的怜惜,还有一股无法启齿的欲望”。而杨海晨对周源的一举一动始料未及,“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但是作者在这儿立马做了停顿,不想让事态发展过快,以杨海晨认为周源喝醉了为理由想制止与周源的关系,再次引出两人对彼此关系发展的矛盾。周源以为“只是想亲你一下,我想知道那是甚麽感觉”,而杨海晨提醒道“这种事情玩儿不得。”在此非常佩服作者沉着的写作方式,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即使周源道出:“我不是玩儿,我是认真的。我真只是想那感觉。” 。
当事态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但作者牢牢控制男性荷尔蒙的激情,只是用”那晚上,他们是抱著激动却犹豫的心情睡的觉”来表述那么两人的关系呈现的状况,而不是急于呈现感官刺激。这种“激动却犹豫的心情”反而把小说情节推向到了另双方都吃惊的地步,但作者可以从容地循序渐进式地来推波助澜故事的进程,把直男周源内心对杨海晨亲吻的渴望发展成付诸于实际行动,“当他把唇印在杨海晨唇上时,他心中泛起的幸福,把他几天来的空虚一扫而空。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搂著杨海晨,像要把他挤进身体里去”。对于杨海晨回应周源的亲吻,作者只用了“这回杨海晨没再反抗”也就顺理成章地让杨海晨迎合了周源的期待, 那么接下来杨海晨本身也对周源这人很有好感,然后再最直接的实际行动响应“便是乾脆张了嘴,让周源把舌头伸进来,自个也伸了舌头,热烈地回应”。
一场亲吻尽然要从试探性转为真实性来描述,就是为了让这个彼此由心相生的吻可以让作者在这里作为特别强调他们彼此之间的性和谐的基础:这可说是他俩第一次真真正正的吻,两人都很投入。说来周源这人本来就是一有经验的主,接吻的技巧也算挺高超,再加上杨海晨的配合,这一吻两人心中感觉都极好,几乎不愿停下。
可是作者是冷静克制的,明明白白知道这是怎样的情感,读到到这儿通过作者这样描述才明白为何要用“室友”来作为小说的名称:从杨海晨的角度看,有时候周源不过是他一个要好的室友、伙伴。可又在那些时候,周源是他的地下情人、秘密伴侣。至此彼此的室友关系只是存在于表面上的了。至於周源,他从前真不知道两男人也能有那种感情,可现在,他又好像明白了。每跟杨海晨在一起,他总有种谈恋爱的感觉,很甜蜜,很幸福。他开始能感受到,两男人间的情感是怎麽回事。他知道他跟杨海晨现在已不是普普通通的室友关系了。
既然不是一般的室友关系,那么作者如何发展彼此的男男同性亲密关系的呢? 作者还是从直男周源的角度出发,“一到了晚上,只剩他俩在寝室,他就是禁不住要与杨海晨亲热。其馀,他已不晓得还有甚麽可以做了。
好一句“其馀,他已不晓得还有甚麽可以做了”!那还要做什么呢?男人与男人之间“ 情感太飘渺了,就像建在泥沙上的房子,多不稳固,多容易塌下来”。
那么已经有了亲吻,接下来就应该是有关性接触了?没想到作者这时才开始触及到性描写,而且还是同男与直男的性接触,小说的性描写也是围绕杨海晨与周源如何化解彼此心理矛盾展开,令我惊讶无比的是,对于这第一次的接触甚至还要写明“周源始终就是没有勃起。他从来没有对男性产生过生理反应”。作者的用意在于周源对杨海晨的感情高于性快感,此刻面对著杨海晨,他的心情虽然激动澎湃,可这份浪潮也不真完全来自性冲动,而是包含著更多情感上的东西, 更是为彼此之间的性吸引作为铺垫。至于真正描述性交流细节时,作者更注重周源与杨海晨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彼此各异的心理感受远远超越了感官刺激的描述,比如他们第一次性交流的表述:周源竟然说:“我不晓得做。”。
作者没有像一般耽美小说那样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夸大做爱细节,而是分别挖掘了两人内心的不同感受,对杨海晨是这样描述“他终於还是跟周源做了,做完却不知该说些甚麽。这场爱他做得不算尽兴”,而对周源的描述更是直接从一个直男的纯粹本能反应着笔“不知为何跟杨海晨做完了,他却没有半点拥有了他的感觉”。
于是这样可以让作者有了机会对第二次的做爱进行一番不同表述,而这描述是为了进一步着重人物的心理刻画,来表现杨海晨与周源的感情发展:首先表述他们彼此可以沟通消除一些误解,对于同男杨海晨“在他看来,上次那种做爱的模式没有半点问题,他就不明白周源为何对那反感,他不知道周源到底想要怎麽做,其实他心里怀疑,周源根本是纯粹不喜欢与男人做爱”, 而周源更积极主动希望“这次也的确跟上次不一样。他这次明显比上次还要激动”。
作者非常理智地运用性交流的描写来刻画两人如何消融性沟通上的隔阂和误解来达到一种和谐:杨海晨於是教了周源玩69。他本来以为周源会对这玩法有保留,没想周源一听居然更兴奋了,还半强逼杨海晨横卧在床上玩,这让他能跪地上插,特别快活。只是这有点苦了杨海晨,但整体来说,杨海晨还是十分享受这次性交,他真好久没有过这麽激烈的性爱了,他不禁打从心里佩服周源。而且这场欢爱也让他了解到一个事实,周源并不真的讨厌男人间之性事,只是他比较享受激烈一点的东西,也爱玩一些花样儿增加情趣。
正如我上面说过的男人是用的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倘若周源与杨海晨不得鱼水之欢可能对彼此也就这么慢慢淡了,那也就好了。可是,在床上,他俩也已是很有默契。周源这头也对杨海晨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好像更喜欢杨海晨了,甚至有点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于是作者笔下的性描述生动而又真实地把两个人的感情历程表述了出来:尤其是直男周源觉得自己真彻底爱上了这个人,每次高潮的时候,他都会俯下身去,激动的舔咬,因为“高潮那一刻,周源心里胡思乱想,要是他以後真的得结婚,怕是也很难找到一个在床上跟他比杨海晨更合拍的老婆了……”。
可是作者时刻保持着一种清醒,没有让小说中的人物偏离本身的性格轨迹,还是把周源当作一个直男,甚至对同性恋有着排斥心理,作者抓住这个冲突点,让一段恐同的描写为以后彼此关系的动摇埋下伏笔:当周源对同性恋露出不屑、轻率的表情时对于同男杨海晨最耐不得的就是周源这副嘴脸。周源一再强调“我怎麽跟他们一样了?啊?!他们都是些甚麽东西呀?" 而杨海晨也不示弱:“你就是跟他们一样了!要不你怎麽操我操得那麽高兴呀?”这样把情节推到又一个矛盾点上,那就是相互的指责与伤害,还真是“这样子他妈没意思。”。这是杨海晨的回应是:“那分手吧。我明个就搬。”
分分合合本身就是一出戏,那么如何处理因分离产生的纠结而为复合造一个理由呢:还是让男人的下半身起到了作用,而且前面彼此性和谐和吸引的描述做到了铺垫。周源那段自慰的描述相当精彩生动把内心的矛盾和渴望一并而出:高潮来临那一刹,周源沙哑著声音,压抑地喊出了杨海晨的名字。看著自己满手的精液,周源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他好久没有过自慰,之前好长一段日子,他有需要时也是直接找杨海晨解决,两人在床上的默契使他每次也能尽兴。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想著一个男人自慰。他想,自己是不是以後只能碰男人了。在一阵又一阵的恐惧与迷惘以後,紧接袭来的便是一股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寂寞……
所以最后的杨海晨与周源还是结合在一起也是顺理成章了,却又写出别样的情深:当周源注视着杨海晨眼圈红了。这是杨海晨第二次看见周源这种脆弱的表情。第一次看见,他是觉得心动、震憾,而这一次,他有的却只是心痛与遗憾。周源沙哑著声音,说道:“海晨,你真的不要我了?”说著抓住了杨海晨的手,十指紧扣。杨海晨听罢心都要碎了,他扯出一个无奈的、难看的笑容:“说啥呢你?”是的男人之间只需要一场性高潮,高潮过後道出一声发自内心的“我们不要分手了,好不?”
当可以为此松一口气的时候,又是一段充满矛盾的心理描写,写出了男男直接的隐藏恋情里一种不安不稳的状态:“心里虽是在意对方,可已没有精神讨好对方,他们好像只能一步一步的往尽头走著,缓慢、残酷,却又没有止尽地消耗两人的精力与情感”。那么发生周源母亲催婚之事,又加剧了这种矛盾。其实凡事由其果必有起因,催婚得有得催,真如情节展开之前埋下得伏笔,周源作为有女人缘的直男,还是有了高慧这个女人的出现。但我不明白为何还要安排一个高慧的哥哥高健,可能是为了两条平行线索来测试周源与杨海晨的感情。高慧貌不惊人却手段独特,取得周源的好感并利益周母盼子结婚心切,节节进取;另一方面,更希望用自己的哥哥高健把杨海晨引开。在这种情况下,周源与杨海晨的感情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小说点出了男男同性感情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彼此的猜忌而引发的矛盾,令人筋皮力竭,迷失方向和隐隐不安。
但是作者在周母催婚的情节上运用令我惊讶,原以为周源与杨海晨可能又会一刀两断,各奔前程,但根本没料到作者却利用这点来加强周源与杨海晨彼此的依恋:他不知怎麽,心里突然涌出一股久违的、澎湃的爱意,还有一种近似於与子偕老的情感,溢满了他整个心窝。他觉得眼前这个男人是真对他好,他甚至在心里发誓,如果杨海晨能一直待在他身边,他愿意一辈子对他好,不离不弃。周源紧了紧手臂,杨海晨转过头,他看到了周源眼中的坚定,心中一热,也投给周源一个微笑,那微笑背後透著肯定、包容、信任、勇气,还有依恋……
仅仅这样还不足矣,还必须在加上一段周源新结识的女友高慧的介入引发杨海晨的愤怒和悲伤,再进一步加强周源对杨海晨感情的描写:站在杨海晨跟前,周源觉得自己的残忍、自私与幼稚被无限扩大。周源看到杨海晨一下又一下的吞咽著,他心酸极了。周源知道,他是离不开这个人了。他爱他,他绝不要让他失望。
一个直男原本延寻着该有的生命轨迹,却频频回望无法抵御的诱惑,正当我以为作者会让周源与杨海晨海枯石烂之时,作者极其冷静地让小说的主人公意识到现实的无情和残酷,情节回转到生活的事实,周源面对母亲的眼泪和猜忌,让他们两人对彼此的感情产生了动摇,小说用两人的对话展开了无比矛盾的心态。我认为小说创作中最难的就是对话描写,既要起到表述的作用,更要合符人物性格,我真的惊叹作者是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发掘并记录这样地言语:
“咱也别费唇舌了,就这麽样吧。我也想通了。”
周源一愣。“你想甚麽?”
“很多,总之,就这麽算了吧。再拖下去也没意思了。”
对于周源:他受不了杨海晨的态度,怎麽也压不下心中那股强烈的焦躁与不忿:“海晨,你也知道,这事也不是我愿意的!”
而杨海晨不为所动的瞟了周源一眼,接著说:“我知道,我都明白。也没办法了吧,我不想管了,算了吧!”
于是文笔集中了火力在俩人的对话间,相互伤害的子句如锋利的匕首直刺对方的胸膛:
杨海晨又叹著气说:“其实真要说,我跟你的这些年来,很多事情,你根本也没考虑我的感受。”
周源并不同意:“你才是经常不把我放在眼内吧!”
“……算了,你说啥就啥吧。”杨海晨无力争拗。
“……你就这麽想摆脱我麽?”周源终於说。
“是你先要结婚的。”
“我说过,这可不是我自愿的!”
“可你还是得结。”
“对!可我也说过,我结婚了,咱俩还是能在一起的。”
杨海晨瞥了周源一眼,两眼无波。“滚吧。”
接下来出现了我认为小说的最最精彩之处:
周源不管不顾的大声嚷著:“我要不是脑袋有毛病,当初就他妈不会跟你胡混!那时候也早跟婷婷结婚了!”那现在就不用弄到为著个男人成不了家!
杨海晨还是痛,身体痛,心也痛了。“好,你对,你甚麽都对。当初是我强逼你的,是吧,我拿刀子搁你脖子上强逼你的是吧。你操了我三年,没一次是你自愿的,都是我拿刀子逼你的吧。最贱的都是我了!”
而小说此处用人物对话非常冷静地点出这场无情争执的所谓理由,同男是否可以接受一个已婚的直男:
对于周源:“海晨,咱们别这样吧。其实真用不著这般难受的,不是吗?我结婚,那也是为了我妈,咱何必把这事看得太重?只要你别介意,以後,咱俩还是能继……”
“我介意,我讲过很多次了,我介意。”杨海晨打断周源的话,顿了下,把心一横,说:“我不想再讲了,都没意思了。”
真的是一声叹息!
往往同志故事的结局都是相别相离,这也不列外,“杨海晨搬走了,还离职了。” 但作者并不罢休,还是回到直男周源的角度去揭示这番痛楚, 而更要让这番痛楚来试图挽回彼此的感情:对于周源,他心里似乎是到了这一刻,才真正、切实的意识到他与杨海晨的结束。可刹那间,他感觉到了难以遏制的心慌,使他几近窒息……但是能这样彼此相忘吗?对于杨海晨:可当真与周源正面相对时,他才发现之前的设下的防线他妈全是假象,自欺欺人的谎话。实际上他是马上就心软了,投降了,而且豁出去了。
这样作者还能一唱三叹地来演绎一个别也依依,在阅读过程中,我带着审度的思维去探究作者为何还要有对于这样的描述,这与上一次两人的分合有何不同。上次是互推互斥的彼此伤害,甚至充斥一种暴力情绪,是杨海晨对周源要结婚的“介意”,而这次的描述却是互为相济的为人着想,周源动摇了,想为了杨海晨不结这个婚了,可杨海晨一下清醒过来。“胡说甚麽呢?”,“周源!你别胡来,这不可能的。不行。”,“周源,我都说过好几十次了。你听我的,结婚不一定是坏事,你现在不结,将来还是要结,你为何就不能乐观一点?”
好了,作者可以把这两次的纠葛再一次缠绕一起,摆在读者面前,这样才能真的点出不能出柜的同性恋爱的最终出路:
“那咱俩呢?”周源还是一眨不眨的盯著杨海晨。
“再说一次分手?”杨海晨思考了一会,居然用玩味的口吻说。“妈的,咱俩这都是第几次了?他妈烦死了。”
是的,每一对同性恋人到底分手过几次?而面对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这样自言自语般说:“要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要是我压根没遇上过你,要是我从来不知道你是个gay……不知我现在会怎麽过。”
当小说如同电影的影像淡进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杨海晨独自步行回家。走到家门前,杨海晨有点发懵,他有轻微的近视,他便眯起了眼睛,努力地往前看。然後他知道自己看见了甚麽,黑暗中,寒风里,他又看见了那个身影。是的,隔了半年,他又出现在他的眼前”,此时我刹然明白为何在小说开头有那么一段的描述了:
最早时的打过照面情景是“那时候杨海晨还在上学,因此每次看见周源他也是穿的校服。印象中周源总是光著膀子蹲在自家楼下啃西瓜,那西瓜看上去是那麽的鲜甜解渴,那麽的冰凉多汁,周源总是狼吞虎咽,淡红的西瓜汁顺著手碗一直流到手肘,一滴两滴三滴,全数往地上滴去。”
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描述: 杨海晨彷佛回到了少年时代的暑假,每逢回家,就能看见那个少年,光著膀子蹲在自家门前啃西瓜。现在他就站在同一个地方,脖子上挂著围巾,一根接著一根地抽烟。从前的他,於自己来说,就仅仅是父亲的学生,陌生的男孩。现在,他之於自己,却绝非仅是一个室友。
而这么一句犹如交响乐般把真正发自内心的冲动与感悟恢宏迸发而出:他要紧紧的抓住这个瞬间。至於将来……谁他妈还会去管将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