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注册|找回帐号|登录帮助

8680|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题]信用卡 离大学生还有多远?

[复制链接]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1楼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6-09-24 18:06发布于 09-24 18:06 较早前 |只看该作者
学生消费家长埋单 滥发学生信用卡不厚道

内容提要:银行对学生无限制地发可透支信用卡,多少有些怂恿学生花钱的意味。其结果必然是学生消费,家长埋单。换位思考一下,如果银行人士也是学生家长,愿意孩子持一大把可透支的信用卡吗?

新学期开学不久,宁波市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们就忙着办理各种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浙江万里学院的一位女同学表示,她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有了可透支3000元的信用卡。甚至有的信用卡透支额度高达现金1万元,刷卡消费2万元。这使一些家长深感忧虑,担心孩子会不会乱花钱。

笔者以为,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没有独立的支付能力,银行无原则地为他们办理可透支信用卡,刺激他们“刷卡消费”,实在是有些不厚道。

首先,可透支信用卡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父母给的钱不够花,就潇洒地一“刷”,可买可不买的东西要买,本来可买普通的商品,结果一“刷”就变成了高档货,反正可以透支,买了再说。还有诸如什么请客、衣服、学习用品等,除了刷卡,还可以取现,这样一来,可能会刺激学生的额外消费。而万一学生的支付能力不够,其结果只能是家长埋单,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更关键的是家长无法对孩子花钱进行控制,钱不够就刷,“窟隆”则由家长来填,着实令家长担心。

其次,透支信用卡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攀比。一些学生有那种“你有我也要有,不然没面子”的想法,看到其他学生办了信用卡,刷得很“潇洒”,自己不办,就显得“跟不上形势”,会被同学“看不起”。于是为了“面子”,你办我也办,你买我也买,你刷我也刷。这样势必使那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叫苦不迭。这种行为无形中助长了校园中的“炫富意识”和“攀比风”,不利形成良好校风。

第三,这种对学生滥发信用卡的行为实际上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万一学生透支后,还不起透支款或家长拒绝支付透支款,该怎么办?办卡时又没有提供担保,银行这时该如何处理?如果对久拖不还的学生诉诸法律,那也是要付出较大成本的。万一学生毕业后远走高飞,到哪去找他们还钱呢?

因此,银行对学生无限制地发可透支信用卡,多少有些怂恿学生花钱的意味。其结果必然是学生消费,家长埋单。换位思考一下,如果银行人士也是学生家长,愿意孩子持一大把可透支的信用卡吗?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2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08发布于 09-24 18:08 较早前

重庆部分高校学生持信用卡消费花费数目惊人

重庆晨报讯:(记者王兴)不用马上付现金、只需签字就可消费的模式,开始走俏高校。昨日,来自招商银行重庆分行的消息称,2005年底,该行在我市高校内推出国内首张学生双币国际信用卡—————Young卡,如今已有上千学生办了这种卡,不少大学生把信用卡透支消费作为时尚的消费方式。

这种卡对大二以上的本科生设定的透支额度为3000元;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生设定的透支额度分别为5000元、8000元。

招行透露,这些学生刷卡消费主要用于商场购物、在较高档的餐馆就餐等。

尽管刷卡消费轻松,但由于大学生们经济来源基本靠父母,这也加大了父母的负担。据了解,某大二学生在开学还不到一个月的新学期内,刷卡消费近1万元。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3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09发布于 09-24 18:09 较早前

刷信用卡透支无力偿还 大学生无奈离校出走

`


因为无力偿还信用卡透支额,大四学生无奈之下离校出走到苏州打工。而他的父亲为了寻找到儿子,从家乡跑到学校,住进儿子宿舍,期盼儿子能早点回来!这是近日发生在河海大学的真实故事。

借来信用卡透支2万多

9月17日晚上,新闻热线接到读者鲁先生的电话,称自己在河海大学读大四的外甥王吉(化名)因为信用卡透支消费后无力偿还,无奈之下离校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学校和家里都在焦急地寻找他,王吉的父亲15日还从安徽桐城赶到南京,住在儿子的宿舍里焦急地等待。

晚上10点,记者赶到学校,见到了王吉的父亲王成海(化名)、同学祁永辉以及辅导员赵老师。

小祁告诉记者,王吉是在开学后的第二天(9月5日)从学校出走的,到现在谁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而直接导致他出走的原因就是欠下了银行和同学两万多元债务。去年,他们从江宁校区搬到清凉门校区后,王吉先后在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办理了两张信用卡。而令人震惊的是,王吉除了透支自己的信用卡,还借其他同学的信用卡透支消费,“因为他以前做过班长,所以大家都信任他,也就借给他用,只要他能够及时还清。”小祁说。

可是偏偏事与愿违。赵老师告诉记者,等他得知王吉透支消费时,已是学生找到他“告状”说王吉使用他人信用卡消费不还钱了,“根据我后来了解的情况,王吉借了6个同学的信用卡,透支了2万多元,其中最多的一张透支了6800元。”

在不仅透支总额达到2万多元需要偿还,而且又面临着开学还债的巨大压力下,王吉出走了。

面对这样一笔飞来巨债,从老家赶到南京的王成海也有些蒙了。王成海今年已60岁了,以前在桐城一家供销社上班,夫妻双双下岗了,两人每个月收入加起来只有六七百元。而王吉上大学每年的学费都是通过助学贷款缴纳的。对于儿子的变化,老王其实也有感觉,只是没想到问题这么严重,“他现在穿得也讲究了,还换了好几次手机,现在用的是1800多元的摩托罗拉。”而赵老师也告诉记者,和王吉的家庭条件相比,他的消费确实比较高,“在王吉出走以后,老师和同学们在王吉宿舍的鞋盒里发现不少他给女友买的耳钉等装饰品,每个价格都高达好几百元。”

借卡——刷了一次卡消费6000元

王伟是将信用卡借给王吉的6位同学中的一位。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和王吉都在学校的爱心协会“同事”过,关系还不错。今年6月24日,王吉找到他说自己要买一部手机,可是手上钱不够,想借他的信用卡刷卡消费,“他告诉我刷卡消费可以优惠,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因为那时快到暑假了,我信用卡当时已经透支消费了,是按月分期还款的。王吉暑假不回家,承诺在暑假里可以帮我还款,所以我就乐得把信用卡交给他了。”

可是到8月24日,王伟刚回到学校不久,就收到了银行的催款单,一查才发现信用卡已经透支6800元了,这下可把王伟真的吓了一跳,因为,刷卡记载表明仅6月24日当天,王吉就用王伟的信用卡刷卡消费了6000元。王伟于是马上找王吉,可是这时王吉却踪影全无,“我打他手机,他不接,短信也不回。我后来直接到他宿舍去找他,可是他很少在宿舍出现,有一次等到晚上10:55,都还没等到他。”

和王伟一样心急的还有好几个,“他们宿舍也有几个同学的信用卡被他借去刷了,可是王吉始终不出现。后来大家才知道他已经离校出走了,现在也是没有办法。我的信用卡还在他那里,银行透支款已经有两个月没还了,现在我就希望他早点露面,把钱还了,至于我的银行诚信记录什么的,已管不了那么多了。”

记者调查——

兴业银行停办大学生信用卡

记者就银行发放大学生信用卡现状进行了调查。从2005年开始,南京多家银行都相继推出针对学生的信用卡,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而为了发展客户,手续也非常简单,学生一般只要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行了,无需任何担保与抵押。据悉,招商银行南京分行针对大学生推出的信用卡Young卡在南京已经发行了数万张。

记者在多所高校调查发现,有近40%的大学生拥有信用卡,但是不到15%的同学经常使用。谈到办理信用卡的动机时,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是图新鲜才办的。南大三年级李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是去年5月份在招商银行办的,第一次透支了600元钱,等收到欠费单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欠费10天去还的时候就交了八九元钱的利息,所以以后就不敢用了。南师大大四的女生小何没有办理信用卡,她说:"在急需钱的时候是很方便,但钱花了又还不上,弄个不诚信记录就得不偿失了。"

正当银行"猛攻"校园时,记者9月18日在采访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时,却意外得知他们在三四个月前已经停止办理学生信用卡了。该银行信用卡部有关人士解释说,他们在南京高校中已经发了数千张信用卡,但是一些学生办理了以后长期不用,成为睡眠卡,增加了银行成本,另外,就是少数学生透支后不及时还清成为呆账,"虽然我们会通过短信和电话进行催缴,但是还是有少数学生不及时偿还。"对于这些学生,他表示也没更多的办法。到法院立案花费的代价更高。不过他认为,透支对银行来说是一笔损失,但对于学生来说损失更大,"因为,从去年开始,银行着手建立了征信系统,所有赖账者都进入了失信黑名单,一些学生意识不到这里面的要害,还以为银行拿他没有办法。"

专家说法——银行发卡应慎重

对于大学生中的“负翁”,南大经济学系王东老师认为,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银行选中这群稳定的消费群体是一种经营意识,可以提前锁定自己的客户群。但是对于没有稳定收入和固定职业的大学生,如何保证信用卡的“信用”是一个现实问题。信用卡在规定的还款日后,利息是以每天万分之五计算的,如到期还不了透支的钱,会给学生或其家长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王东老师认为,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诚信度,透支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银行也要引导不要盲目消费。银行在发卡时加强风险控制意识,不仅能减少银行的坏账,对大学生也是好事,至少不会使他们的诚信记录留下污点。”

9月18日晚发稿前,鲁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称9月18日王吉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现在苏州一家餐馆打工,但说到回家他还是犹豫不决,因为感觉面子上过不去。赵老师说,自从王吉出走以后,学校方面非常着急,甚至到派出所报案了,“先回来再说,其他事情再谈。”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4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10发布于 09-24 18:10 较早前

银行向大学生推销可透支信用卡的恶意理性

新学期开学不久,宁波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们就忙着办理各种可以透支的信用卡。这些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从3000元至2万元不等。

然而,在大学生们享受轻松刷卡消费的同时,一些家长对子女拥有可透支信用卡的这一现象深表忧虑。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的李先生说,今年刚考入大学的孩子有一张可透支的信用卡,他眼下最担心的是,孩子会不会乱花钱,让家长替孩子的不理性消费埋单。(《浙江日报》9月21日)而最新的一篇报道则印证了这些家长的担心。据9月19日《杨子晚报》报道,因为无力偿还信用卡透支额,一位大四学生无奈之下离校出走到苏州打工。而他的父亲为了寻找到儿子,从家乡跑到学校,住进儿子宿舍,期盼儿子能早点回来。这是近日发生在河海大学的真实故事。

确实,对于刚刚取得“独立开支权”的大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理性的理财意识和节约消费意识,因此,如果手上所掌握的资金额度过高,出现不理性消费行为几乎是必然的现象。

银行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事实上,正是银行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将高校作为其推销可透支信用卡的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向学生推销可透支信用卡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恶意理性,应当被叫停。

所谓恶意理性,笔者认为,是指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利用相关对象的天然缺陷,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其特点在于,在恶意理性行为中,目的是合法的,手段也是合法的,但却因其利用行为对象的天然不可弥补的缺陷来牟取利益而有着道德缺陷。这种恶意理性会使社会(或第三人)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而这个不利后果本是不应当发生的。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理性的消费观念,一般来说,家长都会在给其可控制的资金额度上进行限制,以此控制孩子的支出幅度。也就是说,学生的真正理财人是家长而不是持卡者本人,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实际的。在家长的实际控制之下,如何往孩子卡里存入资金、存入多少资金、多长时间存入一次,都是家长在掌握,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据孩子的情况,帮助其理财,并逐步树立孩子的理财观念。试想想目前中国大学生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这种方式确实必不可少。

然而,银行的大额度可透支信用卡,却打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财平衡,使学生获得了不受家长控制的“财权”。信用卡透支后的免息期规定,则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额外消费。据了解,现在大学生中“寅吃卯粮”的情况不在少数,一到开学,许多学生就将家里给的生活费拿来偿还上学期欠下的债务。

这在事实上造成了学生脱离家长的“财政监督”,使家长为孩子的不理性消费而增加了负担。

而这一切,其实正是银行所乐意看到的。银行将大学生列入推销重点,除了大学生的正常消费之外,利用其消费的不成熟而刺激其进行消费,自然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是经过理性思考的战略行为,正是一种典型的恶意理性。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当出台一个规定,禁止向大学生推销可透支信用卡,对已经推销出去的信用卡应当进行限制消费或者收回。否则,银行的理性收益,必然会造成家长的非理性支出,最终将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5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12发布于 09-24 18:12 较早前

大学生用信用卡 是方便消费还是在透支未来?

银行卡、VIP卡、打折卡、饭卡、图书卡、俱乐部会员卡……打开如今大学生的“荷包”,里面全是各式的卡,买漂亮衣服可以刷卡、去旅行有携程卡、去唱K有会员打折卡,现在大学生的荷包里又可以多了张信用卡,签单消费好不潇洒——

【校园新闻】

大学生

签单消费好潇洒

从今年10月开始,福州某商业银行推出一款针对大学生的信用卡。首批施行的有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5所高校。该信用卡分为三个档次,本科生最高透支金额为3000元、硕士生为5000元、博士生为8000元,最长免息还款期为50天。可分期付款购买手机、MP3、笔记本电脑等。

虽然发放信用卡的银行表示,发放信用卡是为了服务学生。但某银行人士表示,大学生是银行未来的优质客户群体,向大学生发卡,相当于提前培植自己的忠实客户。

众说校园信用卡

银行卡、VIP卡、打折卡、饭卡、图书卡、俱乐部会员卡,打开大学生的“荷包”,里面全是各式的卡,买漂亮衣服可以刷卡、去旅行有携程卡、去唱K有会员打折卡,现在大学生的荷包里又多了张可透支的信用卡。信用卡的出现,是否助长了超前消费情绪,而变得消费无节制呢?那些贫困学生是否可用信用卡预支金交纳学费?偿还透支的消费款是否也考验了学生的诚信度?对此学生、老师们又有他们的什么看法呢?

【支持】

考验大学生信用感

(福州大学法律系大四 陈锦松)

身边办卡的朋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生活费暂时不能满足消费需要,比如看上一款好的MP3,而且价格又便宜,但当前生活费有限又不愿意向朋友借钱,就转而通过银行透支;二是如银行宣称的为了提升自己的信用度,在自己的信用记录上有好的表现而办理,当然这类人并不占多数。

学生办信用卡,其实银行在鼓励学生消费。但我以为银行的这一服务并不会改变学生的消费意识,超前消费的学生没有银行卡照样可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信用卡的一个积极的意义就是能一定程度上增强信用感,一些朋友向别人借了钱,有时因为是小钱,没有还钱的意识,但借多了总额就高了,但如果他欠银行500元,都会想尽办法给补上,因为这关乎他的信用记录问题,不想因为这500元影响了以后的就业、贷款买房等等。

【反对】

比富之风可能乍起

(福州大学金融系大四 李丹昀)

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或许一部分家境较一般的同学,会利用信用卡去消费一些原本他根本消费不起的东西。大学生用信贷消费就是为了超前享受及时行乐,这样只会加重享乐主义和不切实际的消费文化,而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会导致整个校园的拜金主义思想,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极度扭曲。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周明伟)

贫穷的学生虽能拿到信用卡,但他们在消费时一定会对自己的偿还能力有更多的考虑,而真正使用信用卡的,更多的应该是富家子弟,他们本就花钱阔绰,信用卡可能会更加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与比富之风。

【提醒】

对它宽容,同时审视自我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黄旺生副教授)

这是银行竞争的结果,服务的是他们的客户,我想最终受益的应该还是客户,至少他们表明了一种姿态,一种为学生服务的姿态这是很好的,能够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考虑。

但是,学生信用卡的大范围推广其中的一些细节值得讨论和完善,比如银行不仅仅要宣传透支消费的诱惑人之处,也应该强调还款怎么还,还不了有什么后果;不但要说明用途,还要引导不要盲目消费;对于贫困大学生透支垫付学费是件好事,但最长应在50天内偿还,这终究不能解决问题,是否可以考虑延长还款时间;农大有很多农村的穷孩子,对于一些有很强的成人意识学生,他们不愿意再伸手向家里要钱,想靠自己的能力赚取生活费,这样的透支消费是否会使得他们背负起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呢?这些都值得考虑。

编后

据了解,北京、广州、四川、大连等地都有商业银行向当地高校学生推出“免费”的信用卡。信用卡进高校,商家自有他的目的。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多更优惠的信用卡走进高校。快速接受新事物是年轻人的特质。大学生同时也要有一种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6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20发布于 09-24 18:20 较早前

大学生两极化:月消费八千元与两百元的写真

一个是月消费8000元不以为然,一个是月消费200元却已超支。有人说这是当今大学生消费的绝对写真。一份来自西安的大学生消费调查显示,等级化和两极化的鲜明特征正成为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丛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编者按:一家民间商业调查机构发布的《200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表明,在受访的9804名大学生中,有27%的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19%的大学生拥有PDA(掌上电脑),12%的大学生拥有MP3,6.6%的大学生拥有数码相机。他们在大学“学习娱乐两不误”,可以游泳、健身、泡吧、买阿迪达斯、用带有摄像头的手机,和男(女)友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份报告进而宣称:今天的大学校园已经告别寒窗时代。然而,这个结论距离贫困的大学生还很遥远。

“八千大少”的贵族生活在朋友圈里,大学生刘超(化名)被戏称为“八千大少”。说起这个称谓,刘超显得很不以为然:“不就是每个月生活费有8000多块钱嘛。”略一沉思,他笑着说:“难怪,是比其他同学多花了些!”

刘超目前的身份是西安市某高校沣峪口校区大三在读学生。

在一帮大学男生中,刘超相当扎眼,这不仅是因为其高大帅气,也由于其浑身上下的名牌“包装”。然而,一身价值上千元的行头在其同学看来,并不足以表明他的“八千大少”身份。“每周吃一次鲍鱼,每天最低档次也抽一盒‘好猫’。”其同学小章告诉记者,“八千大少”刘超真正的“少爷”身份体现在他的“猫鱼”生活上。

从大一开始的每个周末,刘超都会专程到位于劳动南路的某酒楼享用鲍鱼大餐。“学校的饭菜实在咽不下去,我妈特批我每周大餐一次。”原来,来自铜川某地的刘超大一第一个周末回家时,其母发现他短短七天就瘦了很多,顿时心疼不已,知道儿子喜欢吃鲍鱼,就每月增加了2000块钱的营养费。“鱼”的问题解决了,然而,从沣峪口到南二环这家酒楼的往返交通问题却稍微有点麻烦。“我们这儿(沣峪口)到市区只能坐校车,又热又挤。我每次到市区都会玩到很晚才回学校,每次都打车,相对方便一些吧。”每次一个鲍鱼300元-400元,每月4-5次,刘超一项“鱼”消费每月在1500元以上。

“‘猫’也是他的嗜好之一。”小章告诉记者,刘超喜欢吸烟,每天至少得一包,如果要给同学发烟,一天就得两三包。除了“好猫”,“芙蓉王”、“阿诗玛”、“555”等也都是刘超的备选品牌。据其身边同学估计,刘超每月“猫”消费绝对在千元以上。

这也就意味着“八千大少”刘超每月仅“猫鱼”生活就需要近3000余元。

六个月一千的“小气”消费6月21日,空气燥热,当日最高温度39℃。西安某高校中文系小王同学,穿着一件洗得已经发白的深色短袖,领子褶痕的地方已经有些毛边,深色的厚裤子,一双半旧的皮鞋,尽管刻意擦过鞋油,却仍掩藏不了多次修补的痕迹。

采访小王,是因为其被称为理性“超前消费”的故事。

原来,为保证即将到来的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顺利通过,小王咬咬牙将下个月200多元生活费全部用来报名参加了辅导班。一个月的吃饭钱都用在了报辅导班上,他的举动被同学笑称为“超前消费”。小王来自陕南山区农家,全家务农。由于他申请了助学贷款,暂且不用为每学年的高额学费发愁,全家仅千元的年收入和他平时勤工俭学的收入,可基本保证其每月200元左右的生活费。

知道记者来意后,小王从兜里摸出一张折叠得很方正的白纸,打开来看,原来是一张他个人的花费详单。“六个月只能花1000块钱!”详单的顶端写着一行这样的大字,下面则列出了吃饭每天花费5元—6元,洗澡剪头发共计10元钱,其他原则上不超过30元等一系列小内容。从大一入校开始,小王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读了两年大学,每个月每一天花多少钱都记得。”他说,并不是因为自己心细,而是用记账的方式监督自己不能额外花钱。

眼看放暑假了,小王说自己已经找了两份家教,估计一个暑假能赚600多块钱,下学期只要家里供给一小部分,生活费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在小王眼里,生活费的完全意义就是“吃饭的花费”,大学两年,除了大一入学时家里给买的一双30元的皮鞋,小王所有的衣服鞋子都是亲戚送的,花钱买衣服还没有被写入他的花费详单。

据了解,在全省高校中,贫困生比例在30%左右,其中和小王一样的特困生占到了10%。

大学生消费两极化分明不管是“八千大少”刘超,还是规定自己“六个月花一千”的小王,在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中,如此特征的群体是这个庞大人群的两个极点,虽然数量不多却特征鲜明。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这是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发帖者声称,顺口溜对当今西安大学生消费“具有绝对写真力”。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了等级化和两极化的鲜明特征。2004年,西安体育学院人文系齐亚宁老师带领学生做的关于西安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

调查显示,西安本地大学生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被调查者中月消费最高的为2000多元,而月消费最低的仅160元。大学生的月食品支出平均在200元左右,与生活费月平均支出(420元)比率为47.6%,如果把这个比率看作西安大学生的“恩格尔系数”,并将其与2004年西安市人均消费支出和食物支出比率相比,呈现出整体消费水平较高的态势。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消费离散的趋势非常明显,呈两极分化状态,个体间差异很大”。学生们在调查报告结语中如此总结。

不同的消费方式和内容,反映出的极有可能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完全迥异的心路历程。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7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20发布于 09-24 18:20 较早前
两极化 心理问题丛生的祸端

6月3日下午430,西北大学学生杜琳(化名)匆匆踏上开往山西平遥的列车。“郁闷!”说起原因,她如是简单回答。原来感情受挫的她心情极度糟糕,在15分钟内决定奔赴平遥找“解脱”,因为那是自己一直想和男友共游的地方,“没他,我也能去”。6月5日一早,杜琳一身风尘回到西安。前后不到两天,她花去了500元。

“我不会给500元钱找这么个出口。”同校学生小李说自己不会这么奢侈,同样遇到感情问题的她可能会找朋友倾诉、泡图书馆,或者找个没人的地方痛哭,却绝对不会让500元钱就这么打水漂。小李坦言,自己上学还需家里举债,根本没有这样的财力。

有心理学专业人士说,杜琳的花钱发泄方式实质为“情绪化”消费,也即非理性消费。

“有广告说‘私享决定生活’。情绪化或者非情绪化是我们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哪怕举债奢侈,只要没有触及他人利益,应该无可厚非。”采访中,一些学生这样说。

“你看过《粉红四年》(2004年畅销大学校园的一本小说,主要描写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没有?其中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因为周围同学高消费的压力和影响,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最后自杀。这样的悲剧就潜藏在我们身边,随时有可能爆发。”采访中,有不止一个学生如是说。(摘自《西安晚报》)

“消费道德”何日进课堂?(延伸)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霍涌泉教授和赵微博士指出,在当今“盛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确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其消费行为方式两极化趋势特别明显,家庭条件不错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自小就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除了在学习方面受到强化训练之外,在生活方面基本上都像“贾宝玉”、“林黛玉”一样毫无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中国人传统的疼爱自己孩子而实际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每月的生活安排处于“月光公主”、“月光王子”的状态。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极其不利。

尽管新生入学时,一些学校就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但其中“消费道德”教育却一直是空白地带。霍教授认为,“消费道德”教育应早日进入高校课堂。他说,从高校教育角度来讲,除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之外,也特别需要在教育制度上借鉴西方的做法,即在经济来源如奖学金制度等方面,逐步健全和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机制。

从目前北京、上海等高校的相关情况看,根据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特点,以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道德”教育,不能仅仅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理性引导。比如开设“消费常识”等课程,提高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力;发挥学校社团作用,如开展消费问题讨论会或有奖问答。此外,成立各种形式的以保持和弘扬民族节俭精神的组织也不啻为有益举措之一。

平日里非常关注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霍教授说,高等教育无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该全面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适当地引入“消费道德”的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理性行为,他们自己才会在生活中逐渐成熟发展。

“我们也坚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多数大学生也不愿意完全依赖父母。”尽管有这样的信念,但两位专家仍表示,大学生消费和其中的非理性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重虽有多方面原因,但来自校园非理性消费所形成的同群体压力肯定是其中重要诱因之一。

再富不能富孩子(专家声音)

■原碧霞

上大学了,除了每年近万元、甚至万余元的学费、生活费,在上大学前,许多家长还要投资近万元、甚至万余元的“入学必需品”。专家认为,对孩子的消费应合理、适度,否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和发育都极其不利。

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

有专家指出,当今的学生,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其消费行为方式两极化趋势特别明显。家庭条件不错的大学生,除了在学习方面受到强化训练之外,一方面,中国人传统的疼爱孩子而实际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使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生活,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很弱,从而造成了不少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对金钱不知道珍惜,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极其不利。

相力建议,目前,高校寝室基本安装了固定电话,图书馆、教学楼内也随处可见卡式电话,教学楼内都设置了机房,学生上网十分方便,手机、电脑等并非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对孩子,给他们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原载《市场报》转自人民网(J-02) 2005年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8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21发布于 09-24 18:21 较早前

校园"负翁"越来越多 大学生热衷"花明天的钱"

(记者刘延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比几年前的大学生而言,目前正在大学校园就读的这批大学生中的“负翁”明显增加。大学生“负翁”为何热衷“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记者为此采访了部分大学生。

南开大学一位姓马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大学生“负翁”之所以要“花明天的钱”,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有所增加。比如大学生对电脑、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已经被大学生认可,并促使大学生进行消费。天津商学院的学生则认为,目前大学生“负翁”之所以热衷负债消费,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十分有经济头脑,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还上所借的钱。而天津财经大学的学生提出,社会上负债消费的潮流也是大学生“负翁”出现的原因之一。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于贷款买房、买车,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阶层,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负债消费的方式很容易就在大学校园内兴起了。

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生负债消费很大程度源于高消费、盲目攀比的“示范效应”。当一部分学生都做同一件事情或处于某种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群体压力,其他学生就会受到这种压力迫使,模仿他们。否则,就会感觉到自己被排斥于群体之外,产生不协调感。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9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23发布于 09-24 18:23 较早前

五百人欠七十万话费 大学生该反思消费观念了(2005年)

据6月11日《重庆晚报》报道,500名大学生两年时间欠下70余万元话费!不堪忍受欠费之痛,联通公司赶在高校学生毕业离校之前,将催费通知贴进了交通学院、邮电学院等高校。

供养一名大学生一年要花多少钱?因各人的家庭条件不一样,所上的大学不一样,各人的花费不尽相同,但上大学花钱多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据有关机构近日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额约为1万元。而根据2003年国家统计公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4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已经高出了同期中国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

作为一名还未工作的学生,一般说来,其所有的消费基本都由家长掏腰包。而中国的父母在供子女上学花钱这方面,可谓鞠躬尽瘁,自己省吃俭用不说,借钱负债也在所不惜。但是,作为为人子女的大学生,有没有想一想,父母的钱来的容易吗,从父母手中拿来的钱是不是全花在了该花的地方?

如果父母给的钱用在了交学费、买学习用品和其他正常的消费上,多花点儿可以理解。但是根据公布的《报告》显示,除了正常的学费等支出外,大学生的支出结构中,还包括了情感支出、培训支出、旅游支出、网络通讯支出、数码支出、化妆品支出等多个种类。大学生中多一半的人“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三分之一的人“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60%的人拥有手机,等等。

难怪要花这么多的钱了!那些“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先不说,就说手机吧。一个月一个电话不打还得交月租费呢!而这些天之骄子们,既然买了手机能不打吗?500名大学生两年时间欠下70余万元话费,平均一人一年就欠下了700多元,再加两年间交的部分话费,一年光话费得多少钱?不怕别人说自己孤陋寡闻,落后保守,笔者夫妻都是公务员,两人两部手机一年还用不了700元呢!笔者以为,不论上学还是居家过日子,都应该量入为出。对学生而言,手机不是必需品,作为一个一分钱不挣的纯消费者,硬是打肿脸充胖子,没钱交话费也照打不误,直到人家把催费通知贴进了大学校园内,就未免有些过分了。虚荣攀比讲时髦,不是大学生应有的消费观。即使是接受了“借贷”、“信用”、“透支”等新的消费方式和观念,但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不论是“借贷”、“信用”还是“透支”,都存在一个按期付款和信用问题。两年欠下1400多元的话费,其信用不算好。大学生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念了?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10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23发布于 09-24 18:23 较早前

大学生透支消费打破禁区? 弊病严重应该缓行(2004)

据报道,来自上海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关人员分赴南京各重点高校推销信用卡,受到大学生追捧,申请者踊跃。有趣的是,尽管银行方面认为大学生申请的热情来自信用卡的各种便利服务,但大学生们却直言不讳地表示:“办卡就是看中它能让我透支。”

没有稳定收入的大学生,向来被视为可透支信用卡的申领禁区。但随着银行商业化经营意识的不断增强,很多银行开始“解禁”,陆续推出了既能透支又免担保的信用卡。有的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发卡任务,甚至只要求学生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随随便便就给学生几千元的透支额度。这样一来,信用卡在校园的流行就不难想像了。据媒体报道,有的学生甚至申领了数张信用卡,经常透支消费,等到金额透支光了,就把卡丢到一边。渐渐的,甚至忘记有透支这回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透支期限一到,银行将立即通知信用卡持有人偿还欠款,并支付相应的透支款利息,对信用卡透支5000元以上,银行经3个月催收未还的,将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可以预想,在经过了超前消费的兴奋后,很多大学生将陷入“债务泥潭”。

问题并不仅仅如此。作为父母,他们节衣缩食,甚至东挪西借,尽一切可能满足在校子女的消费需求,为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此起彼伏的呼机、手机的呼叫声打破昔日校园宁静之时,当礼尚往来的宴请使校园内外的茶社、餐厅生意火爆之时,当因为购置时装、相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使一些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时,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难道仅仅是在透支金钱吗?高校里这种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的蔓延,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玩物丧志,丢掉了年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成为不堪承受的重负。

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大学生为求时髦“刷卡高消费”的风气都不应鼓励。要让大学生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透支他们的钱就是透支自己的良心;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消费指引,让他们了解到拥有一张信用卡不仅拥有许多权利,还有一份责任。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11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24发布于 09-24 18:24 较早前

大学生信用卡引出的启示(2005)

9月20日,金诚信用和广发银行在北京联名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首都大学生只要申请大学生信用卡,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在校期间的消费还款记录毕业时能以个人信用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求职单位。同学们很看重信用卡提供的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报告,因为这“对找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作为首张大学生信用卡,按照发卡人的说法,“从此大学生的个人信用记录不再是空白”是其意义所在。但是,填补空白之举是否真的有意义,还得看会给当事者带来什么,当事者是否买账。不过,由于信用卡的增值产品“信用报告”能给当事者就业提供帮助,所以大学生信用卡受到大学生欢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正因如此,发行大学生信用卡的真正意义也就不局限于为大学生们超前消费提供方便,还包括其增值产品所带来的更为久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大学生信用卡的出现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信用,究竟如何才能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对此,大学生信用卡作出了回答:必须让人们感觉到信用有用。“有用”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让守信者因守信得到好处,让不守信者因不守信受到惩罚。

让人们感觉到信用有用,应当成为我们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这其中要做的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增强守信必然有利、失信必受惩罚这一因果关系的可信性,而如果情况相反———无信用者赚便宜、讲信用者吃亏的例子随处可见,倡导守信便会是一项很难完成的工作。

很不幸,我们面临的现状还很不乐观。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是不讲信用的典型,为什么不断遭受打击还绵延不绝?一个能被人们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有利可图。这样的解释当然没错,因为这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够深入。我们从前述可信性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是因为失信必然受惩罚这一点的失效所致———失信者所受的惩罚赶不上巨大的收益,而这种失效的产生,更多的原因恐怕在于政府部门的打击力度不够,甚至暗中保护以从中分利。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个别政府部门中存在的不守信现象,比如有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钱一进来就变脸。由于政府部门的行为对公众有着更强的示范性,所以一些人对“守信有利、失信受罚”这一因果关系的可信性不认同,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版主(A) Rank: 12Rank: 12

[ 12楼 ]
楼主 | 发表于 2006-09-24 18:25发布于 09-24 18:25 较早前
本专题资料来源于腾讯教育频道http://edu.qq.com/jyzt/xyk.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禁止发布无意义内容,详情...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