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帖回帖
- 4 / 400
- 在线时间
- 32 小时
- 本人年龄
- 青年(22~29)
- 喜爱年龄
- 中老(35~99)
- 所在地区
- 未补全
- 同性角色
- 0.5(1/0)
- 我的身高
- 未补全
- 我的体重
- 未补全
布衣平民 Lv1
|
大家好,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爱人随风而来》,这书很感动人,很真实,而且要出版了。
这是看过的人发的书评
主题: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读《爱人随风而来》流泪则是因为那份真挚的感情在历经岁月的洗练之后,如同空气一般围绕在身旁,始终不能割舍,这让读到最后的我泪流不止,久久不能从小说的情节中走出。
王玉柱、王芃泽、王小川、柱子娘、周秉坤、肖春莹、王芃泽的妈妈、林慧珍、高山青、姚敏等等一系列的人物撑起了整部作品,没有激烈的戏剧情节,在平实略带哲理的语言氛围下娓娓道来,一切就像是发生在眼前的生活一般,一步一步的将读者带入其中两位主人公的感情世界,随着他们的生活和心灵轨迹一同感受,慢慢的升华。
王玉柱和王芃泽,两人的生命轨迹从相遇开始就已经发生转变,王玉柱因王芃泽的到来离开大西北的老家,又因王芃泽的离世回到老家,其间历经22年风雨故事。整个故事就像是轮回,只是,遇到王芃泽之前的王玉柱是一个对一切都绝望了的生活在苦闷和仇恨中的孩子,而在失去王芃泽之后回到老家的那个王玉柱已经蜕变成为一个自由快乐大的成年男人,像王芃泽在1983年对柱子是说的那样,他说:“你将是一个不为名利诱惑,不被道德困扰,遵从自己内心感受,来去自由的人。有一天你会摆脱所有的压力、烦恼、胆怯、怨恨,你将会觉得人生很快乐。”整部小说也在柱子娘的那高音量的呼唤中经历里开始和结束,一切从柱子娘的呼唤开始,又以柱子娘的呼唤作为收尾。
柱子娘的呼唤,离开老家再回来,由带着绝望和仇恨到怀揣满满的爱意、满足快乐、心怀希望的柱子,王芃泽的离世到王小川那个和爷爷同样名字的婴孩的出生,一个一个的轮回,一个轮回结束,另一个轮回就将开始,无论从感情还是从写作技巧来讲,小说达到了圆满。
因为执着善良单纯的柱子,因为儒雅大度澄明的王芃泽,才有了两人后来的种种,注定了的在一起,是天意。两人之间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谁的生活,说不清,就像作者自己说的,爱或不爱,没有必要去机械的条分缕析,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得到了铭记。王芃泽是不是有同的倾向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个人从来都没有背叛和逃离,一个是执着的追求,一个是永不放下心中的那份关爱和责任,谁都没有错,本来就没什么对或错。王芃泽给柱子的生活带来希望、快乐、色彩和爱的温暖,而王芃泽的生命因柱子的出现得到延续,继续温暖着生人,并且因为柱子娘,柱子意外的找到了王芃泽德爸爸王曜恩德遗物,了却了王芃泽一家几十年未解开的心结,命运无常,造化弄人。
人们对痛苦的反应和记忆总是比快乐来得更敏感更强烈些,《爱人随风而来》算不算悲剧我不知道,因为越往后越敞亮,可是总有一股莫名的悸动,爱在始终身边围绕,带着淡淡的伤感,真实的有了质感,暖暖的就像对王玉柱来讲王芃泽的那双厚厚的带着体温的大手,来得那么的真实可触,暖到心里。最动人的也许就是十(11)中王小川和柱子之间的对话,让人怀想起之前的种种,心痛不已,唏嘘着王芃泽默默的爱,十年之中,即使柱子离去,他也默默的坚持,每年随着新春的到来站在阳台,望向西北柱子老家的方向喊:柱子,新年快乐!直到柱子回到他的身边,而这一切柱子是在王芃泽离世之后两年多王小川新婚之夜才从王小川的口中得知,其实他自己在和王芃泽达成每年春节到来互相祝福的约定之后,只在第一年这么做了,之后有没有做,不得而知。柱子太执着,近乎于偏执,以至于他在醉人的爱中还要去追着要一个答案,就像是要一个名份,其实早已是既定事实,非要等到后来的老林和王小川的点醒才最终转过一个大大的弯,心灵得到解脱,不再苦苦找寻,而是真实的享受和拥有。
王玉柱和王小川在最后两章的两次争论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也在提醒着我们,爱是什么。第一次是在王小川新婚的那个晚上,两人争论王玉柱和王芃泽的感情与普遍意义上的男女之爱是不是一种爱,王小川坚信是一种爱,而王玉柱却坚定的否认;第二次争论是在王玉柱回到老家之后2008年的7月,那一次,两人在争论各自对王芃泽的思念是否一样,这次却换成了王小川的否认,王玉柱的坚决肯定。一旦超越,就开始清明,从来没有仔细的去想,为什么统一表达对亲人的缅怀之情的那天叫清明节,原来是寓意吐故纳新,迎接新气息。
王玉柱和王小川两个人,王芃泽生命中重要的两个人,拥有的是王芃泽给予的不同的爱,在王玉柱真正理解这种爱回西北老家之前,他一直是那个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爱的人,而王小川,抛不开天生的血缘关系,从来不用担心得不到王芃泽的父爱。就这样,两个人,“得不到的一直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直到最后小说完结,那个一直在骚动的认为自己得不到的王玉柱早已走出了自己的牛角,而王小川,还要岁月去磨砺才能逐渐懂得自己的有恃无恐,我相信他能懂,一定。
至于柱子和周秉坤之间,周秉坤从西北过完春节后回到南京见王小川时讲的一番话,我们无法明显看出在周秉坤和王玉柱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不过根据之前二人的几次谈话和最后结尾柱子的行为和表现来说,他和周秉坤之间,最后只能是好朋友了,爱人,这个位置,在王玉柱心中早已留给了王芃泽,而且牢牢占据,长在了一起,无法撼动。这二人之间同样是一个在“骚动”,一个在“有恃无恐”,王玉柱为着他那实际上得到的自己却不敢承认的王芃泽那超越的爱在“骚动”,却在周秉坤身上表现着他的“有恃无恐”,周秉坤应该是在去西北同王玉柱过完春节之后才结束了他对王玉柱的爱的“骚动”,我想他也能想明白的,因为他一直都是一个生活着的人,只是转变之前的王玉柱是不能明白的,从他后来对周秉坤的态度的转变也可发现,他在认同着王芃泽和周秉坤“生活着”的生活。
瞧瞧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去想在自己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一份感情,小说写得在真实也终究是小说,种种客观条件的不同,使自己没有可能去得到王玉柱和王芃泽那么难以超越和忘记的感情,是不是爱到最后已经没有必要去区分什么了,虽然自己赞同有着身体吸引前提下的爱来的更加可靠,可我也相信没有常态的性行为的爱也同样可得,不能像夫妻一般生活在一起,也可在心里默默的想念,在有机缘的情况下适时的给予最真实的关爱,这就够了。王芃泽的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像他的外表那样高大和亲近,付出真心的人会收到真心,我坚信。
只是我疑惑了,我居然没有在王芃泽去世的那个部分难过哭泣,只是有些哀伤,反倒是在最后的那几节才哭的稀里哗啦,眼泪止不住的模糊了视线。奇怪……
PS:
1.作者很巧妙的利用了柱子离开的那十年,既可以一带而过,缩短篇幅,达到精炼的目的,又让王玉柱和王芃泽之间暖暖的爱意得到发酵,愈来愈浓烈,这是很好的处理。并且在这十年中柱子还有了经济实力,可以颇有底气的重返王芃泽的身边,不必奔忙于生计,让很多会在经济方面的困难退到二人感情的外围,不构成任何困扰,精心于感情的升华。
2.《爱人随风而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同文,确切的说是关于爱的文字,可以考虑出版,只是不知道作者‘南无’自己的意愿,当然国家发行与出版总署让不让发行是另一码事了。
老林笑着补充道:“我真的是厂里的技术员,40岁,没有家庭,没有爱情。以前过得太痛苦了,可是认识你到现在,我觉得我完全可以认真生活下去。”
问题:
1.作者为什么安排两个主角同样姓‘王’,有何用意?
2.作者‘南无阿弥陀’不时的会在小说里穿插对人生的感悟,关于灵魂的有无、关于轮回等一些让人思考的语段,有深度,功力了得。(很奇怪,总觉得很多时候你的思维很像我的一个朋友)
我想知道,作者是不是对佛学有一定积淀?!
3.作者‘南无阿弥陀’不时的会在小说里穿插对人生的感悟,关于灵魂的有无、关于轮回等一些让人思考的语段,有深度,功力了得。(很奇怪,总觉得很多时候你的思维很像我的一个朋友)
我想知道,作者是不是对佛学有一定积淀?!
《爱人随风而来》摘抄:
五(5)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应该跨过去的距离,每个年龄都该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坚持留下来的人,总有一天不得不承受孤独的滋味。
六(3)
“王玉柱,每个选择都会有代价,选择不同代价也不同。你一定要认真做决定。” ——沙老师
六(4)
烧了一般的冥币半黑半花漫天飞扬。王小川以为是游戏呢,欢呼着去捡。柱子也急忙跑着捡回来,可是老太太拉住他,说不要见,被风吹了才好,被风吹了芃泽的爸爸才能在阴间收到。这句话让柱子不由自主地又一次思考人生这个话题,他望着眼前的一切,懵懂的王小川和他的已经阴阳相隔的爷爷,突然间似乎明白了许多道理,什么醉眼什么事业,都会像这化为灰尘的冥币,一样冰冷而无意义,远比生命结束得早,而亲人的思念还在无怨无悔地坚持着,比人生更长久,比人生更坚强。人生脆弱而又短暂,真正真实得该是陪在亲人旁边。
六(7)
“有时候你会很有把握地认为某种结果是确定无疑的,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认为它荒谬。人都是这样,认清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你每天都有一个新的想法。”
“也不能一定强求什么,喜欢谁并不是一种权力。你们年轻人,总是执着得过于强烈了,或许有一天你回头看,会发现其实没什么要紧的。”
“许多所谓的道理都是靠不住的,但是有一个道理你不能不相信,那就死保护自己,当然不只是保护自己的身体。” ——沙老师语录
六(9)
两个亲密的人之所以话多,是因为可以从废话中找到乐趣,而冷静下来去找有意义的话题时,是不容易找到的。 ——王玉柱
八(14)
人不能总是回头去寻找以前的美景,你可以记住它,但不能过于迷恋它,前边的路上一定会有更美好的风景,只要你去寻找,就能找得到。 ——王芃泽
九(15)
王芃泽开始更多的谈论生死问题,认真得像是在与活着的人做最后的告别,表情凝重而严肃,有一次他对老赵说:“老赵,以前我不相信鬼神,认为那是迷信,可是现在想想,多数人都是脱不脱迷信这一关,不迷信鬼神就迷信科学,不迷信科学,就迷信自我。我倒宁愿相信了,信了就有,你也信吧,这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好朋友,到了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在阴间做好朋友。”
十(7)
“有时候我们的痛苦不是因为别人的不配合,而是没有问清楚自己的内心。”
————————————————————————
老林的那番话也没有什么深意。一个人若是生活中没有值得骄傲的事情,心灵难免会痛苦。写的时候心想老林也是痛苦的人吧,当看到王玉柱这个更痛苦的人,他应该会有所感悟,想到痛苦的原因其实在内心里,要改变并不难。另外他应该也会从王玉柱身上找到一些感动,毕竟王玉柱在这个故事里已经感动了好几个人,去年写到这里的时候似乎是想到了这一点。
我对佛学了解不多。小说中的许多谈论大道理的文字,我想许多人都会在生活中考虑吧,发觉自己不再年轻,有些事情不可能重新来过的时候,应该每个人都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的。
梦里阑珊朋友,你的这个书评里的许多处和我想的一样,这个故事就是在讲一个人如何成长与转变,摆脱对人生的绝望,最终平静而坦然地面对平凡的、琐碎的、注定有一天会落幕的生活。王芃泽是一个“生活”着的人,不只是在“生存”,他最终也让王玉柱有了安于生活的心灵,这一点王小川不懂,所以会觉得王玉柱回到西北后是让人不放心的,或许王小川以后会懂,这也是一个轮回。这个小说在刚开始写的时候只有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场景,一个王玉柱,两种不同年纪的不同生存状态,感兴趣的是这两个场景如何在时间中慢慢地从一个转换成另一个。
————————————————————————
岁月会催人思考,我不知你年龄几多,我想应该比我年长吧。
我觉得我跟小说中的柱子相似的地方就是执着,近似于偏执,认准了就不会变,但我不像他那么强烈,毕竟我是一个真实的人。同时我也在向王芃泽那个真正在生活的人学习和靠拢。
王玉柱在真正想明白之前,他的人在“生活”,但他的心却一直“生存”,想要一个答案,直到最后一切澄明。而周秉坤和王芃泽都是生活着的人。直到小说结尾之前的部分,王玉柱是唯一一个又“骚动”又“有恃无恐”的人,为着实际已经得到只是自己不敢承认的王芃泽爱而“骚动”,对周秉坤那坚定的爱的“有恃无恐”。书评写到这个地步,我开始有些喜欢那个很生活化的周秉坤了,只是他和最后同样生活着的王玉柱之间,也就是朋友吧,因为王玉柱如王芃泽说的自由不受束缚,周秉坤,还有很多的世俗束缚,做朋友反而是比较合理的解释,虽然没有写明。
我看到有人在讲,王芃泽的性取向的问题,在我看来,王芃泽是不是有同的倾向已经不重要,因为这份爱如我们看到的简介之中所说,已经“被发现,被超越”,两个人从来都没有背叛和逃离,一个是执着的追求,一个是永不放下心中的那份关爱和责任,谁都没有错,本来就没什么对或错。
我对书评做了如上的添加,加了一些想法,没有大的改动。
本来想问你当初是怎样有了《爱人随风而来》这样的构思,你自己倒先说了出来,省得我问了,你说:“这个小说在刚开始写的时候只有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场景,一个王玉柱,两种不同年纪的不同生存状态,感兴趣的是这两个场景如何在时间中慢慢地从一个转换成另一个。”就这样从你笔下涌出了这部经典小说《爱人随风而来》。
那么,我还想知道你的个人经历、别人的经历、完全创作这三部分各占多少比重?!
这是有些关乎私密的问题,可以完全、部分或不做回答。算是我求经,偷师学艺也好,窥视欲也好,没什么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求经的意图更多些,呵呵,多谢赐教外加解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两个人同样的姓——王,有何深意? |
|